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吸取过去多次发生的农业形势一好就忽视和放松农业的教训,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转变农业发展思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发展和新的飞跃。
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于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基本政策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一个是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使农民感到有利可图,有积极性。”农民最高兴两年事:一是实惠,二是作主。有了这两条,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源源不断地发挥出来。因此,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调动农民增加投入,努力经营的积极性,使农产品的总量和品质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继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使粮棉等农产品价格既反映自身的价值,又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优质优价。建立健全全国农村集体和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持体系。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我国人多地少,扩大耕地面积的余地不大,要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走科技兴农的路子。要抓好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视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抓好培育优良品种等重点项目攻关。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重视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科技培训,推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用工业发展,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正如江泽民所说的,农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率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对这一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给予特殊保护,在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作为重点来抓。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由弱质产业转化为强质产业,关键是增加农业的投入。稳定现有的农业投资,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引导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反哺,扩大劳动积累。
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来多种行业,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要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的活力。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和有序流动,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发展文化教育,增强国民素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